《初中生写作》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活动与探究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初中生写作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一、 引言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交流探讨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材中“活动与探究”内容,组织学生展开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合作互动、感知思考、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获取化学知识,提升实践操作与科学思考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主动创新的科学态度。但是,目前从初三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来看,活动与探究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针对此,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

二、 初中化学活动与探究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人教版初中化学在不同单元设置了一些易操作、趣味性强,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与探究内容,其中包括科学实验,也包括一些调查分析与拓展活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初三特殊的教学阶段,学生在参与活动与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问题。

第一,部分教师的应试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的转变,依然根据知识本位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忽视活动与探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价值;片面强调学生活动与探究的成果,以实验结果汇报衡量学生的化学能力;教学评价中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分析与反馈等等。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态度,一些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难免出现敷衍了事、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具备创新式的思维,由于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急忙赶着教学的进度,因此,教学的内容常常以课本为基础展开,许多课本上的化学实验被教师所忽视,最终导致了学生缺乏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化学实验的同时,也要进行实验方法上的创新,否则学生还是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化学实验的学习上。第二,初三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考试压力,学习时间十分紧迫,活动与探究时间不足,即便是学生参与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最终的实验结果,而不是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思考化学应用的价值等等。这样的目标设计偏离了活动与探究教学的初衷,影响了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发展。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化学实验的学习主动性比较低,在我国初中的教学体系中,化学是在初三阶段才开始教学,有些学生在接触到化学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虽然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做一些演示实验,然而学生理解的知识却很少,最终导致了学生放弃学习化学实验部分的知识。第三,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面临活动与探索任务时,或者对实验设计缺乏规划,缺乏科学理性的思考,在合作中矛盾不断,或者缺乏自主性,一味照搬教材,无法实现创新探究。此外,教师的教学安排缺乏合理性,忽视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循序渐进发展的规律,导致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备受压力,难以充分调动主观能动。

三、 优化初中化学活动与探究教学的策略

活动与探究是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动力,启发学生理性思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根据初三阶段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面临的问题,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客观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体验活动、参与活动、拓展探究,进而实现自主创新。具体来讲,在初中化学活动与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做好示范,强化学生感知体验

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初三阶段学生初次系统地接触实验化学,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等都缺乏系统而深入地认识,此时让学生展开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不现实的。因此,这一阶段的活动与探索主要以教师的示范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演示与问题中,感知体验化学活动与探索的过程,夯实基础知识,逐渐积累探索经验。教师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示范,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并且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一个实验中就能复习到综合性较高的知识,比如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强调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催化剂等等,能够在一教化学实验知识具体化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拓展的知识,不断地拓展学生学习的思维。

例如,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利用实验报告,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明确每一环节的目的,并对着“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更加深入理解各个环节的重要性以及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从介绍实验开始,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所需的器材以及基本的方法,确保学生在观察中能够抓住重点;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点拨,并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深化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知。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演示中形成体验和思考,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为自主实验做好准备。

(二)共同操作,鼓励学生尝试探索

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中,学生对化学活动与探究形成了基本的认知,教师通过示范性的实验,学生了解到整个实验的具体流程,并产生了自己动手的欲望,这时教师应该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与探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够完成知识的输出,对于实验课程来说,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学生也要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模仿操作完成实验过程,同时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纠正与指导,加深学生印象,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初步结合。

例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相对开放的活动与探究任务,即“捕捉”空气,将空气从一个集气瓶转移到另一个集气瓶中。学生面对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一时茫然失措。教师则启发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时有的学生则想出了办法,如用保鲜袋装上一袋子空气,用注射器抽取空气等等。教师给予这些答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回归实验室,结合之前所学的实验方法,规范操作;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能够观察到一个集气瓶中的空气转移到另一个集气瓶之中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用分液漏斗加水的方式进行观察。这样的活动与探索主要是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并总结,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拓展迁移

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拓展迁移,从生活中观察化学现象,探索实验条件,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氛围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创建一个具体的化学实验情境,并且引导学生拓展实验知识内容。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现象,猜想并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性。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学生提出了一些猜想:(1)铁丝生锈后表层会出现新的物质,铁丝的质量可能会增加。(2)蜡烛燃烧后明显出现了质量减少的现象,因此,化学反应后各质量之和减少。(3)铁丝生锈质量之所以增加是因为有氧气和水参加了反应,蜡烛燃烧质量之所以减少是因为生成二氧化碳等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去了,所以,化学反应后,各种物质的质量之和是不变的。针对学生的猜想,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收集材料,设计实验过程,并展示结果,师生共同评价,最终学生完成了对猜想的验证。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也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拓展到生活之中,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鼓励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随着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其在活动与探究中的积累也不断增加,教师这时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探索,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常用的材料与工具,设计对比实验方案,主动开展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初中的化学实验的基础就是课本上的内容,但是教师也要设计一些新的实验方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例如,有学生在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后,回到生活中,准备一些铁钉进行观察,记录其颜色、光泽、延展性等物理性质,然后,将铁钉分别放在空气中、用稀硫酸浸泡、用盐水浸泡、用清水浸泡,一周后观察铁钉的变化。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在潮湿的空气中铁钉缓慢氧化(生锈),在潮湿环境中经过酸溶液浸泡的铁钉会迅速氧化(生锈)。这样的实验过程主要由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完成,并形成了相对可靠的实验结论,而这一活动与探索过程对学生的创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四、 结束语

总之,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在初中化学指导中做好活动与探究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应深入分析学生参与活动、自主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活动与探究,展现创新精神,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1]薛盼,杨光辉,邓玉华.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元”教学设计:以“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流程设计”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19):16-20.

[2]马智慧.初中化学实践活动探究与思考:以《大海的馈赠》为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2):43-47.

[3]徐文宝.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素养[J].宁夏教育科研,2020(2):38-39.


文章来源:初中生写作 网址: http://chuzsxz.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2114.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_走向教育故事的更深处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初中生写作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